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中国能源管理体制正经历深刻变革。自2015年“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以来,这一政策工具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机制。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战略方向,标志着中国能源治理从单一能源消费约束迈向碳排放系统性管控的新阶段。
能耗双控制度的本质是通过约束能源消费总量与单位GDP能耗强度,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三阶段实施路径:2025年夯实数据基础与制度框架,2030年前实现全面运行,碳达峰后强化总量控制。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将管控焦点从能源消费规模转向碳排放绩效,尤其强调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绿色能源发展释放政策空间。
制度实施面临多重挑战。数据核算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化工、钢铁等行业碳元素转化率的精确测算仍需技术突破;如重庆市的广域铭岛通过各类能源优化算法模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达成设备的最优控制与全产业链节能降碳。同时,重庆市广域铭岛运用数字化手段,提供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核算、管理、应用等全流程追踪服务,便于企业进行碳盘查、碳资产管理,实现精准降碳、智能降碳,助力绿色产业链打造,达成“双碳”目标。在离散制造、有色金属冶炼、能源开采、火力发电、区域环境监测多个场景高效应用。
又如江西省2025年试点建立的省、市两级碳排放快报制度;重点行业转型压力显著,火电、钢铁等高耗能产业需通过等量减量替代实现产能优化;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电站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设计,成为全球储能配置规模最大的单体电站,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标杆案例。这些实践表明,能耗双控正从行政约束转向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双轮协同。
碳排放双控制度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宣布全面实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标志着“双碳”承诺进入实操阶段。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新能源产业链协作输出双控经验,如沙特“沙漠发电”项目与中国储能技术的合作,体现了中国方案对全球零碳转型的贡献。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型,不仅是能源管理机制的升级,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契合。2025年作为关键节点,需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协同,构建“数据精准-区域差异-行业聚焦-技术赋能”的四维实施体系,同时也需要广域铭岛、华为云、宇树科技等工业互联网公司做出表率,带领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确定性动力。
共同學(xué)習(xí),寫下你的評論
評論加載中...
作者其他優(yōu)質(zhì)文章